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张大磊:我只能保持自己永远是一个影迷

yangguangbaodao 2017-01-05 15:13:37 牧 灵/文 总第234期 放大 缩小

在新一代青年导演中,电影《八月》的导演张大磊是个特殊而有趣的存在。《八月》获得今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第5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之后舆论把他的出现和目前华语电影糟糕的创作联系在一起,有人拿他来暗讽烂片,有人借他表达对其他年轻导演怒其不争的心情,有人干脆在他身上寄托了拯救华语片的希望,而他自己当然是拒绝的。

1982年,张大磊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里。父亲是一名电影剪辑师,“院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做电影的,爸爸也做电影,他听音乐的时候,我也能被感动到。”制片厂里有一家标准电影放映厅,不论是当时公映的国产片,或是国外的内参片,作为制片厂子女,张大磊总能最先看到。

他不喜欢电影工业,18岁那年,他去俄罗斯留学,进入圣彼得堡电影大学导演专业学习。毕业后,作为副导演的身份跟过很标准剧组的他,因为不喜欢每个人都只在剧组里混日子的状态而放弃了上升的机会,选择和自己有默契的团队,自由自在地共同创作。虽然毕业十年后,第一次在《八月》片场拿起导筒的他,因为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但是在一群朋友的帮助下一次次解决了棘手问题,他对于这样的创作模式更加确信。他还干过婚庆,给新人拍微电影,“10分钟短片,有完整故事、起承转合。”《八月》中母亲的饰演者,就是他曾经的一位客人。

即使作为一个创作者,《八月》对他来说也是一次私人化对于童年回忆的抒情,而不是什么十年磨一剑,野心勃勃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个牛X的天才导演。对他来说,理想中的状态,是最好能在内地复制一次台湾电影新浪潮,可以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导演一起创作,一起交流,彼此扶持着拍自己感兴趣的电影。一个在现在蓬勃向上的电影市场中似乎很难存在的乌托邦。

“可能是我太理想化了吧”,但是在这个年轻人略显羞涩的表情中又分明地写着:嗯,你说的我都懂,但我坚决不改。

获得大奖后,一般人应该会把电影作为今后的职业来发展。但张大磊却并非百分之百确定,“人生无常,我没有说一定要做职业电影人,但能肯定的是我永远是一个影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