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秋分”,人们首先想到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今年“秋分”却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中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也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更是一件让农民倍感幸福的喜事。
广西象州,糖蔗还在最后剥叶;安徽潜山,水稻已经一片金黄;江苏宝应,大闸蟹刚刚开始上市。大江南北渐入金秋,丰收的景象涌现在田间地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党的一系列兴农富农举措,让农村呈现新面貌。
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什么是丰收?58岁的农民卢运生站在田埂上,左手边是绿油油的瓜蒌,右手边是黄灿灿的稻田,中间的他对着记者咧嘴在笑。答案写在他那张沧桑却平静的脸上。
“一亩瓜蒌能产200斤干籽,一斤能卖20块。根和皮一斤能卖8块多。今年种了300亩,按照去年的行情,刨除成本,20万元没问题。”这位种植大户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卢运生所在的丰收村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王河镇。村党总支书记汪杰明说,今年全村预计水稻收成3000亩,亩产1300斤;瓜蒌1000亩,亩产200斤。
走进广西象州县马坪镇丰收村,连片的糖蔗又高又直,柚子、砂糖橘压弯了枝头……如此景象,让人想不到这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去年脱贫的杨乃行和妻子早上6点就到地里剥蔗叶。糖蔗马上要成熟,剥叶能长得更好。“现在政策好,只要勤快点,生活总会变好的。”去年,他获得了上万元产业发展等各类扶贫资金,种了25亩甘蔗、7亩优质稻,还养了两头牛,成功脱贫。
“现在村里几乎没有闲田,很多人还到附近包地种。”村党总支书记唐田说,利用扶贫政策发展多元产业,今年全村预计脱贫111户477人,将甩掉深度贫困的“帽子”。
紧靠京杭大运河的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丰收村,3600多亩土地中有2200多亩是蟹塘。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偶尔跳起的鱼,让人可以想象塘底蕴藏的丰收气息。
55岁的养殖大户陈寿春刚从上海、无锡跑市场回来,大闸蟹的销路基本打通了。今年大闸蟹每亩增收20斤,他打算直接到城里搞批发门市,减少中间环节,价格也能卖得更高。
丰收的背后是政策支撑
丰收的路子多种多样,丰收背后却有共同的原因。基础设施搞好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产业融合起来了,丰收村丰收的成色越来越足。
安徽潜山和广西象州的两个丰收村都曾饱受水患。为防涝抗旱,前者斥资修建水利站,对今年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实施了疏浚河道等措施,也迎来了丰收年。
两年前,象州的丰收村建“双高”糖料蔗基地,糖蔗种植间距要从90厘米拉大到1.2米,很多种植户心生疑虑,“少种不会减产吗?”为打消村民疑虑,政府免费提供机器深耕服务和高糖蔗种,还组织村民外出考察。
一年后,糖蔗亩产量从之前的五六吨提高到七八吨,种植大户杨祖权连连称好,“现在一根蔗顶过去的两根!”驻村“第一书记”黄维介绍,“双高”基地建设以来,村里甘蔗种植面积增加了500亩,产量增加了5000吨。
安徽潜山丰收村注重农业规模化,建立了6家专业合作社,圩里95%土地都已发包。龙头产业瓜蒌种植得到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业态并存,推动农业多功能延伸。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创业扶持政策支撑,江苏宝应丰收村正从传统种养向园艺花木、农家乐等第三产业拓展。村党支部书记胡桂林说,全村20家农家乐一年的经营收入就有600多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期盼丰收梦越来越甜
不仅农产品丰收,丰收村在精神层面也越发富足。村民们的丰收梦越来越甜。
水泥路、篮球场、大戏台……走进三个丰收村,记者看到这些设施都已是标配。在安徽潜山丰收村,56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120平方米的大舞台成了农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里,村民产小平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李白外传》。“以前,吃过饭我就要上麻将桌。”产小平打趣说,“农家书屋可拆散了不少牌友啊!”
在广西象州丰收村,每天晚上灯光球场上都会聚起打乒乓球、跳广场舞的人。午饭后,杨祖权常会约其他村民一起到附近镇上喝奶茶、咖啡聊天,这在丰收村已经成了一种流行风尚。
吃饱了肚子,有了更高的追求,丰收村的人们盼望着丰收能够继续,从风调雨顺时的“小丰收”走向长长久久的“大丰收”。
丰收还要产业更可靠。为扩大增收渠道,广西象州丰收村的村民正尝试种植沃柑、山楂等多种水果。江苏宝应丰收村,陈寿春还在忙着搭建网上销售平台,以解决销路问题。他们都希望得到更多技术指导和市场引导,让增产实实在在变为增收,让丰收货真价实。
丰收需要更多年轻人回村来。少了年轻人,丰收村如何继续丰收?三个丰收村都在积极争取政策,鼓励青年返乡创业。
“叫丰收,就要不断真丰收!”广西象州丰收村村委会主任杨乃逢说,真丰收要靠大家继续扎根农村,找准症结、研究办法、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
丰收节诠释着丰收的幸福
丰收节诠释着丰收的幸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看着春天的种子变成秋天的果实,农民心里乐开了花。将这样美好的时刻,定格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全国人民与农民朋友一同分享累累硕果和满满幸福,正当其时。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从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探索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到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再到运用“互联网+”为农业开阔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这些成绩是农民心中实实在在的幸福。
为幸福“保鲜”,让幸福“翻倍”,中国丰收节意义非凡。
丰收节承载着被关怀的幸福。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有党的关怀和服务是一种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人,“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传递出的是党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亿万农民收获的则是荣誉和幸福。以举办丰收节的形式,提升农民的地位,提高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参与、支持农村发展,是党服务农民的不变初心。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服务农民的扎实举措。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成现实
丰收节蕴含着奋斗的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丰收是结果,播种、耕作、收割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奋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惧艰苦的奋斗,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不辞辛劳的奋斗,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不分老幼的奋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草施肥、翻土培土,春天播下的种子只有在农民的辛勤劳作之后,才能变成秋天的果实。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服务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成现实。在丰收节里,传承农耕文化中的奋斗精神,既是对农民的赞扬,也是对新时代的回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美好蓝图也只有在广大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才能变成现实。庆祝丰收节,既要共享丰收的喜悦,也要感悟奋斗的意义,感知奋斗的幸福,为收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秋天果实,辛勤劳作、不懈奋斗。
丰收节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体现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通过举办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更广大的群体能够以节日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获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目前,多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美食品尝等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结构调整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喜悦的节日,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体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节日的设立既是对悠久厚重的中华农耕文明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鲜明的文化意义,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广大农民的亲切关怀。
(编辑/秋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