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借力进博会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深度 2018-12-06 11:05:03 总第257期 放大 缩小

长江三角洲,这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极为亮眼的元素。从周密筹备到顺利启程、再到圆满落幕,沪苏浙皖携手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开放之门,贡献于进博,受益于进博。其间,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莫过于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果说进博会是一座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经贸桥梁,长江三角洲则当仁不让地挺立于桥头;如果把进博会看作一个窗口,那么,经济全球化劲风最先吹拂的就是长江三角洲;如果说进博会像一条纽带,那么,它在对接中国与世界的同时,也将长江三角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满载的“购物车”也是发展“快车”

进博会有两件明星展品特别抓人眼球,其一是“体量之最”金牛座龙门铣,其二是“价格之最”2亿元的AW189直升机。盛会落幕,它们最终都进了长江三角洲采购商的“购物车”——前者被一家无锡企业买走,后者则随一张进口大单而归属上海企业。

“明星展品”被长江三角洲拿下并非偶然。进博会在上海举办,近水楼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采购团怎么会让机遇旁落?统计显示,沪苏浙皖参加进博会的总人数超过10万,前三天意向采购金额就逼近400亿元。

这满载的“购物车”,既让世界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也帮助长江三角洲自己登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本届进博会,全球新产品、新技术荟萃,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之时,长江三角洲需要借助这个平台,提升创新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当然,扩大进口也会给本地企业带来压力,但长江三角洲有足够的肚量与胸怀,借力扩大进口的引逼效应,率先带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不妨具体看看长江三角洲各地的“购物车”里都装了什么——作为工业大省,江苏从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展区中收获颇丰,当地企业可借机提升技术与眼界;浙江很注重“浙商本色”,这次“买全球”也是为下一步“卖全球”打好基础,最终是要打造全球商品集散地;安徽在进博会期间完成一系列签约,强化了其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定位;至于上海,更在采购之外,为全球客商提供了包括金融、会展、供应链、物流、知识产权在内的众多高端专业服务,展现出经济中心城市应有的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

“进博会红利”也是“改革红利”

进博会的助推效应,让长江三角洲不仅看到了全球化的商机,更借势扬起改革风帆,释放出“改革红利”。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评价的,目前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从浅层向深层推进,从经济层面向着经济与社会协同迈进。

今年6月,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就协同做好进博会服务保障签署合作协议,这也成为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人座谈会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新时代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保障进博会,中央各部委陆续给上海送来“制度红包”,希望为企业扩大进口“清障减负”,让进口商品一路畅行。随着改革措施落地,上海以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进博会期间,到场的许多跨国公司高管都表示,长江三角洲营商环境在近阶段有了整体性的长足进步。上海香港商会副会长钟永喜说,进博会是推动上海营商环境改善的一大动力。而更具说服力的是世界银行在进博会开幕前夕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世界排名在过去一年大幅跃升32位,历史上首次进入前50,而上海的一系列改革对此贡献卓著。

事实上,全面观察进博会向长江三角洲释放的“制度红利”,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就是开幕第二天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会上,G60科创走廊九地市宣布协同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专家认为,此举显示进博会正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向长江三角洲全域加速溢出。

从“超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顶级全球化平台,进博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意义或许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它不仅将长江三角洲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越做越实,更会不断打开全世界对于上海、对于长江三角洲、对于世界级城市群的想象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而在全球各经济圈中,“首位城市”的地位日益上升。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一直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勇挑重担、啃硬骨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国大局。上海所具有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与进博会主旨非常契合;可以想见,上海的优势,也会伴随不断服务进博会的过程而持续累积、放大。进博会将一年一年办下去,越办越好,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也将获得更多机会,在更高层面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非常看好长江三角洲借进博会之机,整体提升能级与定位的前景。他说,长江三角洲恰好位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轴交汇点,完全可以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从首届进博会来看,它已为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巨大商机。

而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看来,进博会还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上海承担着谋求我国与世界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重大使命,这是超级城市的特殊责任。”

利用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

上海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杨涤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来了最先进的“世界制造”,国际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带来了潜在的经济合作机遇,正逐步体现出溢出效应。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代表着当今国际创新的第一梯队。它们的产品是大众消费品,他们的创新信息总能引起大众关注。而那些工业产品的企业创新,比如智能及高端装备往往不为大众所知,甚至国内业内人士,也不见得有足够的渠道获取确切信息。所以,首届进口博览会对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区中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言,都是难得的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品位的机会。

进口博览会将年年办下去,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平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应好好利用好进口博览会的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尽早过渡到高级阶段。笔者认为,为了解需求发展趋势,跟上国际潮流,进而调整供给,长三角各地政府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长三角应每年持续加大进口博览会推广力度,吸引更多企业、政府人员参加。

扩大进口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国际商品和技术最前沿的信息,长三角企业就有了学习借鉴,紧跟潮流乃至赶超发展的方向。

今天,长三角区域内有不少企业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如马云掌门的阿里巴巴公司、鲁冠球创立的万向集团等,都是跨国型企业,并在各自的领域处于领先阵列。但就我国总体而言,包括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区域,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长三角的企业地处我国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既有大型国企,更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民企,这些企业如能近距离了解国际上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了解创新趋势,紧跟全球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进而引进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对本企业的发展正确定位定向,就跟上国际潮流,把握合作机遇,在进口的同时,逐步实现自主生产,从商品到技术到品牌就可再次实现一次赶超,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进而给全国经济发展增加发展动力。江浙沪皖企业积极对接进口博览会,更有利于引导当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也有利于当地进一步扩大进口,进而实现更大的对外开放。

第二,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组织若干商品技术论坛,深度消化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商品技术信息。

进口博览会展示时间有限,活动密集。大多数来参观的政府人员和企业人员只能马不停蹄,走马观花。为了更好地把握住这类难得的国际交流机会,上海及其他省市可主动策划举办一些商品技术论坛(据悉少数城市已有此行动),邀请进口博览会的国际企业派遣专家参加。这样的论坛能让长三角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面交流,深度消化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商品技术信息,这更有可能形成长三角企业与国际企业直接对接,产生新合作机遇,甚至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第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开发专门服务于进口博览会的长三角旅游产品,带动交通、通讯、管理、服务一体化。

长三角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太多景点景区可供选择。这些旅游产品应该成为价格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一种标准化产品。在开发这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会涉及交通、通讯、管理和服务一体化与标准化等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和需求,这将促进跨省市协调统一,进而促进一体化。

第四,可协商探索建立长三角上海之外分会场,衍生各地专业进口博览会,促进会展经济一体化。

从会展经济考虑,以后可逐步延伸出进口博览会的分会场,放在长三角各个省会城市,就某类商品,某种技术形成专业博览会。这些分会展与主会展形成主次分明、上下呼应、前后对接的金字塔体系,既可扩大上海进口博览会的影响,也可以调动长三角各地的积极性,并给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带来实质性好处和潜在的发展机遇。

第五,鼓励长三角产学研联手,促进产业梯度健康发展。

进口博览会代表着国际上先进的产业发展趋势,“三省一市”应整合研究资源,与各地政府和企业相结合,深入研究产业布局和创新方向,协助企业和政府做好产业规划和具体启动咨询。对国外企业也可提供咨询,引导跨国公司在长三角更高质量布局。上海具有制度规范、品牌知名、人才高地等优势;江苏制造业强,浙江信息产业活跃,两地历史上都善于经商,企业家辈出。安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工业发展不均衡,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结合进口博览会带来的产业技术信息,产学研联手加强研究,利用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规划予以引导,发挥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长三角产业梯度健康发展,进而促进高质量的经济一体化。

(编辑/常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