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有数据显示,全球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98.7%是正面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怎么发展,更是成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与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愿景被视为中国政府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国际上毫无先例可循:既要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也要在“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体系”的发展生态下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新发展路径,因此,关键之举在于制度创新。
根据政府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重点是抓紧推进规划体系、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在跨境车辆进出、人员进出、海关通关便利,特别是方便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广东一侧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更多方便,相关政策成熟一项要公布一项。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规模和体量之大自不必言,其面积几乎相当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成熟湾区之和,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三大湾区总和的约4.5倍。但要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增强实力,还需要在多年来三地合作的基础上,实质性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是它发展的难点,也是核心,必须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重大突破。
“敢闯敢干、先行先试”是粤港澳居民独特的精神气质。据悉,广东省正在部署40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试点。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是一场有世界意义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大赛”,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如何用创新引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坚守,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有协调,在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上互相尊重,协调处理地区间税制、法律制度的不同;有探索,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解决问题;有融合,坚持以民为本,社会与民众相处更加融合。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