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并不相连,却是深圳第“10+1”区,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深圳飞地”。
“飞地模式”是指不同行政地区打破地域管辖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纵观全国,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飞地”合作并不罕见。辽宁省12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辽宁已设立省级飞地园区72个,市级飞地园区107个,签约落地飞地项目超过1100个,总投资近1500亿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飞地”管理模式不同,深汕特别合作区明确由深圳一方全面主导,改变了共同决策或各管一摊的传统模式,在全国再次饮下“头啖汤”。
由深圳全面主导,有助于让深汕合作区真正甩开膀子大干、迈开步子快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12月16日,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揭牌。一年来,深汕合作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崛起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19年11月底,深汕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3%。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之快前所未有,昔日的产业洼地正在崛起成为产业高地、创业热土。
由深圳全面主导,最大的特点就是给深汕合作区注入了“深圳基因”,从而能够把特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植入这块深圳第“10+1”区中。深圳基因,最根本的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对比一年多前,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经被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特区精神在这里慢慢扎根,深圳基因在这里开始传承。依托“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的产业发展模式,深汕合作区对标高质量发展,坚决摒弃低端落后产能,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目前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四大集群,前景一片大好。
深汕合作区代表着一种“飞地”模式创新,为不同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要素互补提供样板,为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实现先富带后富积极探路。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特别提到“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不仅赋予深汕合作区更重大的战略意义,也预示着深汕合作区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往往是根本性的,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由飞出地一方全面主导,把“飞地”当作“本地”来发展,深汕合作区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即将迎来揭牌一周年,一年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而以发展眼光来看,现在还处于蹒跚学步期,健步如飞尚需时日,但这种飞地“深汕模式”值得期许、值得推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