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多地公共健身场所有序开放 将如何确保安全运行?

体娱风云 2020-05-09 16:29:51 王剑冰/文 总第274期 放大 缩小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于稳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全国多地的公共健身场所纷纷“解禁”,闲置多时的体育场馆开始恢复人气,重新迎回运动爱好者。如何确保场馆安全运行,更成为有序开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1日,北京市体育局印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市体育健身场所安全有序开放工作方案》,提出安全有序恢复体育健身场所开放。作为首都,外防输入压力较大的北京“解禁”体育健身场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疫情防控战役虽然尚未结束,但形势持续积极向好。

而在北京之前,已经有多地结合实际有序恢复体育健身场所向社会开放。像上海、天津、浙江、广西等地,在上月或更早时就已经公布了公共健身场所恢复开放的相关指导方针。武汉市体育局20日也发布了《武汉市体育场所安全有序恢复开放及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表示将按照“分区分级、分类分时”原则,开放室外、室内各类公共体育场所。

随着多地公共健身场所陆续开放,不少人结束宅家生活,走出家门进行锻炼。这些承载着大量人流的体育场所,如何才能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运行呢?对此,各地公布的相关管理细则中都能找到明确的指引,这让体育健身场所恢复开放有的放矢。

像北京市体育局就明确表示,要按照“两先两后”的原则,即:先开放室外健身场所,后开放室内健身场所;先开放无接触无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后有序开放有接触有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低风险场所开始逐步进行,多地在体育健身场所的开放过程中都采取了类似的方针。例如武汉市指出,健身房、游泳馆、在密闭场所或利用地下空间开设的通风条件较差的体育场所或体育场所部分区域暂缓开放;而天津市在室外体育健身场所“解禁”一个月后,室内体育健身场所才在日前迎来开放。

此外,各类场馆的管理运营方均需要按照属地卫生或体育部门发布的防疫规定,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并建立应急预案。再配合人员信息查验、登记、测体温、戴口罩、控制人数等举措,杜绝安全隐患。

因此,网上预约申请、出示健康码、入场登记、测量体温、锻炼中保持安全距离……在各地已开放的体育健身场所中,如上场景已属常见。

例如山东省体育中心,在3月对外开放之初便明文规定,体育场内场塑胶跑道同一时间段内不超过200人,达到限定人数时,停止入场;足球主题公园每个时段,每片场地限6人;篮球主题公园每个时段,每半场限3人。

市民如想去山东省体育中心锻炼,首先需要在网上实名预约足球主题公园、篮球主题公园等场地,或在未达到限定人数的前提下,实名登记后进行现场报名。之后通过健康码等方式核验身份和健康状况,进行防控人员健康信息核验登记,并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且佩戴口罩方可进入。

在健身过程中,运动爱好者也需时刻拉紧防疫这根弦,比如按照时限要求入场、撤场,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像厦门等地就规定,体育场所的每个器材仅限单人操作,不得多人共用同一器材,健身人员或候场人员各自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

另一方面,场地管理人员在合理引导外,还需做好定期消毒等工作,保障群众健身有序。

督导之余,建立处罚机制也有助于各方严格遵守各项要求,为安全保驾护航。仍以北京市为例,方案中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恢复开放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抽查督查,督促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确保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后的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体育健身场所,要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效果不好的要果断关停,并从严处罚。

安全有序恢复体育健身场所开放,这满足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但疫情尚未结束,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应坚持疫情防控为先原则,严格落实属地卫生或体育部门发布的相关指引。

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室内锻炼,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科学运动,这是始终需要被摆在首位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