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中全会精神 是推进新时代深化改革的建设前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本刊特稿 2024-09-09 香港《瞭望中国》杂志社执行社长叶纪训 总第326期 放大 缩小


  今年立秋的季节似乎来得稍早,然而南方种植基地上的阳光依旧炽热如昔,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天时。与之呼应的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较往届提前,季节与时政的交汇仿佛蕴含着深意。无疑是为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注入磅礴动力的契机。同时,也让国际社会刷新了对中国发展的常规认知。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它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阐释,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愿景的服务指南。正如新华社在8月16日的报道中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切实用党的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集中力量抓好改革部署的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历经探索和实践的创造性积累。它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打下的坚实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必然结果。这一进程打破了只有西方和先进发达国家才能有现代化的本本概念,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恰逢其时。它根植于扎实的历史基础,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符合中国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深化改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并确立了“新时代”的概念,明确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方位,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为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当前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愈发凸显。它如同一股澎湃的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工业国和经济体,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然而,我们深知,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仍需纵深推进。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缘政治摩擦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步入新时代是深化改革的条件和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强调要全面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十年多时间,在接力通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征途上,中国一直在前行中反思和修正深化改革方向的精准目标,同时也守护着改革的成果。十九大报告中突出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了中国人居安思危和追根溯源是华夏儿女的传承中独有方式。传承的核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正如“国家需要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又是十九大接棒二十大的改革发展主题。

  1966年,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了未来可期的改革开放口号,前瞻意识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必然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搞活经济基础,改革开放的首要条件也是经济基础。其次是工业体系基础的不牢固就会处处挨打,尤其重工业体系,不自主,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对外开放就难以保持独立自主性,不利于维护国家全方位安全,甚至可能危及政治安全。在最艰苦最困难时期,紧跟“文革”的开始,中国处于建国以来最低迷时期。经过几年的计划发展,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四年期间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般地实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奠定了重工业革命的基础。创造的信心来自内心的强大,信念坚持来自潜能的激发。从此吹响了农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迈进的号角。

  回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敢于尝试和挑战的决定。犹如行走长征路的决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决定。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没有参照和借鉴情况下,没有先例可循,通过艰辛探索作出的。长征途中的最终目的地和确立根据地安营的“七种面临”的决定是被迫的、是被动的,也是受制于人的。但这些抉择并非天意,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决策;是勇于担当民族大任的历史性决定;是为了摆脱压迫和剥削,选择星火燎原的坚定勇气。最终,陕北成为了落脚点。同理,中国改革的决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展现了为了改革而进行的突破,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市场经济发展制度的融合。因为有此特点方显特殊性,更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国特色。

  四十多年来,从积贫积弱的国力生存环境、民生基本生存条件不足的环境中起步,发展到全面解决温饱问题,成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小康梦想,已然领先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面向全球发达国家,这个阶段的中国当然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妄自菲薄,而是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这是以行稳致远的发展策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自十八大至二十大,十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农业科学化向科技工业化加速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快速发展,中华民族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国力从排兵布阵到重力加速度如同叠加式乘方,从航天高科上实现了天宫空间站,为人类实现了星际穿梭旅行与星际移民的长期目标;巡天探宇的“神州飞天”到“嫦娥奔月”,从“祝融”探火到“羲和”探日,构建了“北斗”组网打破长期制约和影响,继而“奋斗者”下潜,实现了“可下五洋捉鳖”的猜想神话。还功能性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乾朗环境。

  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使我们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增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指导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凝聚了强大的社会共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更加充足。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发展的未来没有尽头,发展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过程中并不是永久的奔驰中驰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下都伴随着钝化性现象,犹如物理反应的饱和状态,发展和改革同样也会有穿越瓶颈的问题出现。如何催化进程,就该调整、检修并注入新动力。如同遵义会议的关键调整是长征胜利的伟大转折,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明确路线、调整方向、激发状态、建构蓝图,继续掘进并啃下因躺平而钝化形成的硬骨头。如此,定能登太行而破冰踏雪,渡黄河而解百川之塞。深化改革促进新时代的发展的征途上一定存在着确定性丰硕成果。

  瓶颈和钝化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近年来,世界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包括持续三年的疫情、俄乌战争、中东地区的冲突、朝韩紧张局势、日本军事力量的复兴、南海的周期性矛盾,以及台湾问题的复杂性等,正面临严峻的形势考验,但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博弈机会。在调整发展的新举措下,可预见经济环境的疲软无力乃至失灵都是暂时的。再大困难都要在难字上下功夫,绝不能因一时疲惫疲劳就停止前进,直至偃旗息鼓和直接躺平。

  当下的中国环境的确从建国大业到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中获取了重大成果中转化,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超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推驶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改革进程恰似长征路上曾遇到的迷茫。中国,肩负着重大责任,正需要引导世界解决课题,更要探索出一条可行性的路子去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瞄准施展方向已明确,关键在于当下的行动。

  中国的发展至今展现出和谐稳定的局势,与西方国家的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深刻而显著。全面深化改革正符合中国整装再进程的时段,这是天时,也是地利的体现。站在世界角度瞭望中国,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放开与发展的深化,是在优化格局和调整结构中进行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决策上,中国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休克式疗法”,有助于调整活性因子的激情上升,旨在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进步。其结果毋庸置疑。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实践路径分析

  (一)目标——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性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来推进物质文明现代化和精神文明现代化相协调。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建设核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现代化的核心是塑造好社会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和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四个坚持”作为抓手:第一,坚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坚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第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现代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关系的和谐构建、政治意识的觉醒升华、政治行为的规范引导和政治制度的完善创新离不开物质文明的荫庇。同时为精神文明之花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是和谐、稳定国家的根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方面。强化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通过开展具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等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科学普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文明风尚,升级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增进国际理解,也丰富本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也要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这才符合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坚持用习近平主张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实践路径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包括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这一讲话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要深入了解这一进程,我们必须回顾新中国的党史和军史。尽管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这些困难远不及我党建党建军之初所面对的艰难险阻。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再到经历五次反“围剿”和艰苦卓绝的长征,我党始终在探索中前进。这二十八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如同“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们一边行军一边战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道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缩影,而这段历史主要是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党在人民群众中发挥了先驱作用,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我们面临的困难,本质上是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挑战,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努力。

  建国的历史源于中国工农红军的建军史,而建党的历史则是为建设新中国而诞生的。建国的历史创造者当然是中国共产党书写出来的。可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对阵关系。这是效应,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党史,就是要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明晰党的奋斗历程和战略规划。明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偶然,也不存在意外。

  当下,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掘进时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运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设计阶段。自十八大以来,从全面反腐败斗争到常态化反腐,我们仍需持续努力,深挖顽瘴固疾,应对一众时代和年代聚变成的奇葩产物,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同时,还需提升全民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反腐败意识,加强本能反应,全面建立全民反腐败斗争的战线。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更要警惕那些不领会中央精神、导致工作开展中的消极现象,如“躺平”态度、观望、粗糙情绪、执法不力、执法乱作为、执行力停滞不前、物理钝化作用或消极懈怠等,以及对群众百姓造成恶劣影响的负面行为,必须坚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敢于下刀子。

  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矛盾风险的关键之举。它如同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新时代发展的新局面。通过深化改革,我们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可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可以释放创新潜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提出当前社会改革的实质性新问题的解读,并非凭空诞生的、臆想或换个漂亮的外装刷新视野,同时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及传承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上的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遵循习近平同志主张的基本要求,又要确保这些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实际进程相符合,持续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